
怎樣報志愿才算不丟分
在高考志愿填報過程中,考生和家長經常會追求一個志愿質量的衡量指標——一分都不浪費。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如何做到。
一、認清志愿條目的價值
在新高考政策落地的前提之下,我們的志愿條目由原來的“院校”轉變為了“院校+專業”,那么評價一個志愿條目的價值也就有了兩個維度分別是院校的質量和專業的質量。
院校的質量:通常情況下,我們從院校層級(一流院校、一流專業、省重點、普通本科等)、院校所在地區、院校性質(公辦、民辦)等維度來綜合評判一所院校的質量。
專業質量:專業質量的評判,可以分為兩個細分的維度,一是該專業本身具備的,比如冷門/熱門、就業面、核心課程等,這些維度與院校關系不大;二是與學校關聯的維度,比如學科評估結果、國家/升級特色等,這些因素是需要關聯到學校屬性的。
院校質量+專業質量就構成了一條志愿條目的價值。為了更方便的理解,我們引入經濟學的價值概念,也就是說這些因素決定了,這一條志愿條目只多少錢(分)。
二、分數波動
在志愿價值確定了的情況之下,它的“價格”(分數/位次)是基本確定的,那么分數的波動自然也就會圍繞價值進行。還是按照經濟學理論,來進行分析,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招生量變化(市場供需),冷熱門認知偏好,當年的新聞事件、往年的錄取數據等。
三、怎樣報志愿才算不丟分
在了解了志愿條目的價值和分數波動這兩個概念后,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再引入一個概念“恒動性”。“恒”指的是高考數據表現出來的穩定的一個方面,比如院校的整體位置:一般省重點院校很難會上到211院校的前面;同檔次院校,北京地區的要比河北的分數高等等。“動”指的是院校內部專業分數波動,以及專業大范圍調整帶來的院校整體位置波動(這一情況很少見)。
那么追求報志愿不丟分就要清楚“恒動性”這個概念了。第一步,我們應該找“恒”的部分來為自己打底,也就是說這些學校的這些專業一直是在這些位置的。第二步就是找到可能“動”的部分,比如上游院校的冷門專業,它們是極有可能想下波動的。找好恒和動兩部分后,再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次排序。那么你就能給在志愿填報過程中做到“不丟分”了。
四、這樣的情況算丟分嗎
最后呢再拋給大家一個問題考慮:正常情況下,一所211大學的冷門專業錄取位次是24000名,你今年是以26000名的成績填報的,被錄取了,但是還有一個同學的分數比你更低30000名,你認為你的錄取丟分了嗎?